主办:砂拉越旅游局
日期:5月11日至5月12日
地点: ParkCity Everly Hotel,美里,砂拉越
“什么是爵士?”同事
提醒我,几乎每一场爵士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,媒体都会向艺人提出这道题。
到底什么是爵士?电影《1900》里,落魄的小号手在应征时吹了一段很棒的独奏。有人问他:“那是什么音乐?”小号手说:“我也不晓得。”面试的船员告诉他:“连你自己都不晓得,那你吹的一定是爵士!”看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爵士已近乎瞎搅乱盖。于是杂乱无章,毫无头绪的音乐都归类爵士。尽管如此,很多人还是不太评论它,因为它太难评论了。蓝调?太自艾自怜了!摇滚?太粗野了!放客?太享乐主义了!新世纪音乐?那是书店的背景音乐!爵士?————太高档了。打岔一下,爵士其实并不高档,至少它的起源一点都不高档。
爵士的起源
爵士音乐的前身是黑人在送葬时演奏的铜管音乐。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,很多铜管乐器贱价出售。和白人庄严肃穆的葬礼不同,黑人喜欢敲敲打打,把葬礼弄得热热闹闹。当黑人把色士风捧回家。他眯上双眼,双眉皱成“八”字型,吹出了第一个音符。百多年的屈辱和对那片大陆的眷恋都在那一刻得到解放。在音乐的世界里,他已完全自由了!那里没有歧视和怜悯。那音符穿过耳膜通往你的内心,直迫你的灵魂深处。这是我第一次听John Coltrane的美好感受。
“小鬼, 你吹的是啥玩意?”这种以重拍为主的音乐像细菌一样扩散。不管白人、犹太人、拉丁美洲人都无法免疫。随着美国在第
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,几乎全世界都随着大乐队(Big Band)的节奏忘情共舞。
一群年轻的乐手在舞会结束后聚在一起练习。他们渴望吹出内心的声音,把爵士以伴舞的框框中解救出来。于是咆勃乐诞生了。传统乐师对咆勃乐嗤之以鼻。它没有固定的拍子,你无法对着它来跳舞。但咆勃乐打开了潘朵拉的箱子,乐手在一个更自由的形式中即兴演奏,拍子时快时慢,音量渐强渐弱。
爵士的春秋战国
从40年代到60年代中,那是一个群雄并起、百家争鸣的时代。与那时鼓吹个人解放的思潮相互呼应,爵士更是开拓无限可能的新指标。乐手以超凡的想像力和娴熟的技术创作出质量惊人的伟大作品。不同派别的乐师也非老死不相往来,他们互相竞技,更惺惺相惜。
爵士已死,融合乐来了!
60年代末,爵士盛况已不如前。爵士唱片销量也直线下跌。年轻人疯狂迷上和爵士出自同一胎盘的妹妹:摇滚乐。双瞳炯炯的Miles Davis开始打起这漂亮美眉的主意来。摇滚乐手深受他的“有点蓝”(Kind of Blue)专辑的影响,发展出无限延长,即兴创作的风格。Miles决定把这些徒儿徒孙的节拍与电子乐器放进他的新专辑。于是融合乐诞生了。当时乐迷对它的评语很极端。死硬派简直是深痛恶绝:“这种垃圾根本就不是爵士!”无视这些负面的评语,融合乐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吸星大法一样,可以把任何类型的音乐收为己用,包括古典、摇滚、民族、新世纪、拉丁舞曲等等。
于是爵士(Jazz)、融合乐(Fusion)、爵士融合乐(Jazz Fusion)把乐迷搅得一个头两个大,相信连艺人自己都搅不清楚。但最头痛的还是唱片公司,他们开始不晓得要把什么标签黏在唱片的封套上。
从美里机场到酒店的途中,我们谈到某乐队的风格而意见不一时,自由撰稿人大卫调侃说:“这那里是融合乐(Fusion),简直是迷惑(Confusion)!”
听不懂爵士,So what?纯属巧合,So w
hat是Miles Davis专辑Kind of Blue的第一首曲目。根据我在维基看到的分析:So what整支曲只有两个和弦-Dm7和Ebm7。在此Dm7就占了整支曲的75%。于是,曲子不再有回到一个主要调性的的趋势……。搅不懂?其实我也是。那就说我比较“懂”的第四支首All Blue。All Blue是很典型的十二节拍蓝调,和弦模式就是I、IV和V的进行式。当钢琴即兴演奏时,小号垫底;当小号发飚时,钢琴退居其后伴奏,十二小节周而复始。每一个乐手既是红花,也都是绿叶。不管它的音乐是多么的繁杂丰富,它其实是奠在一个很简单的基础上。
还是搅不懂?那就听听毕卡索怎么对说看不懂他的抽象画的人说:“你听鸟儿歌唱时,觉得好听就够了。你非得懂它在唱些什么吗?”
我很怀疑,当有人说听得懂爵士乐。爵士是很个人的音乐,爵士乐手是把潜在的本能发挥到极限的人。可是他们同时也是拥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。除非是麻木不仁或心若死灰,不然你也一定能感受到那音乐脉博的跳动!
“爵士先生,博物馆打了通电话给你!” 当爵士乐手在国家演奏厅表演,还找来国家交响乐团伴奏,更沾沾自喜的致谢词说:“妈妈,我总算没让你失望!”我不禁悲哀,那何异挽词?
爵士是源自街头的音乐。不管是葬礼还是婚礼,不管是去坟场还是教堂,不都是走过一条长长的,喧哗的街道吗?你仔细听,那呜呜作响的冷气喉,不就是电风琴按住的和弦吗?那壤来熙往的脚步声,不就是鼓手用刷子擦锣的沙沙声?还有那警车、救伤车的汽笛鸣响,不就是小号的仰天长啸?脱离这一切,爵士还是爵士吗?
进入音乐殿堂,意味着你必须穿戴得体,循规蹈矩。算了吧!我心目中的爵士乐手可是有竹林遗风,把大衣脱掉,坦着肚子躺在东床上;或是喝醉了睡倒在老板娘大腿上的魏晋名士喔!
爵士不复当年勇,那倒是不争的事实。但请问那一种音乐不是如此呢?套句骚灵歌手Van Morrison在时代杂志说的:“该出的花样早就出完了,不是吗?”(他因此被歌迷呛声,骂他是老顽固。)优秀的乐手还是很多,但一听之下惊为天人的就欠奉了。你不知道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,哪个家伙正在苦练,然后给你石破天惊的一击,让你重温第一次听爵士的感叹:“那是什么玩意?”
没错,爵士正黄昏,但那一抹斜阳不就是明天朝阳的伏笔吗?
一个爵士,各自表述
在一个爵士音乐节,问一个爵士乐手什么是爵士,听起来很荒谬。诚如一位DJ兼媒体人所说的:“从一个笨问题可以看出回答者的智慧。”且从这8支参与美里第4届爵士音乐节的乐队发言人的答案中,一窥他们的音乐理念。
(1)Dites34的贝斯手Seixas Pascal“爵士意味着新的元素、新的声音。你必须追朔到自己的传统里面,再重新创造。”
(2)Bombay Baja“爵士就是搅搅新意思!”
(3)Rumba Calzada贝斯手Alan Johnston“Quincy Jones说过爵士乐就是忠于自己。对我来说,没有所谓的爵士不爵士,只有好音乐与烂音乐!”
(4)Double Take吉他手Roger Wong“爵士就是即兴演奏,移花接木。”
(5)Jeff Maluleke的答案很简单,更现场清唱来支持他的观点。“爵士就是亚非加(Africa)!”
(6)Thomson Big Band女发言人“要命的问题,救命!”
(7)John Kaizan Neptune“不介意是否被归类为爵士乐。音乐的能量最重,尤其当不同背景的音乐溶为一体时。”
(8)Alamode“爵士是有很多可能性,不停向前迈进的音乐。它不像古典音乐。”
走出酒店的会议厅,阳光温熙,海面一片宁静。距离音乐会还有几个小时,可是我心里开始涌现那拍岸的惊涛骇浪!